Index   Back Top Print

[ AR  - DE  - EN  - ES  - FR  - HR  - IT  - PL  - PT  - ZH_CN  - ZH_TW ]

教宗方济各
第 56 届世界传播日文告

用内心的耳朵去聆听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

为了查明事实,并能以亲身经历、与人相遇的基础来报导,我们去年默想了「来看一看」的必要性。现在,我想顺着这个脉络继续关注另一个动词:「聆听」,它不但是沟通的关键,也是真实对话的条件。

其实,不论是在日常的人际关系当中,或是在讨论公民生活的重大议题时,我们面对自己眼前的人,都渐渐失去了聆听的能力。与此同时,在信息传播的领域中,聆听的模式正在经历一种重大的全新发展,各式各样的播客(podcast)和音讯平台(chat audio)证实了:聆听,仍然是人际沟通的本质。

曾经有人请教一位受人敬重,且擅于治疗心灵创伤的医生:「人最大的需求是什么?」他回答说:「是能够不断地被聆听。」这份渴望时常不为人知,却又挑战着每位受召成为教育人员、培训导师,以及那些担任沟通角色的家长和老师、牧者与牧灵工作者、信息人员,以及其它社会或政治工作者。

用内心的耳朵去聆听

我们从圣经中学习到,聆听的意义不仅是声音的感知,在本质上更是人类与天主对话的关系。「以色列!你要听(Shema Israel)」(申六 4),梅瑟法律的第一条诫命就是以这句话开始的,且在圣经中一直反复出现,以至于 连圣保禄宗徒都肯定说:「信仰是出于聆听」(参阅:罗十 17)。其实,最初是天主主动向我们说话,而我们的回应,就是去聆听祂。归根究柢,这种聆听也是来自祂的恩宠,就如新生儿也是这样去响应父母的目光与声音。在五种感官里,天主似乎特别喜欢听觉,也许是因为它比较没有侵略性,比视觉更沉稳,因而使人感到自在。

「聆听」符合天主谦逊的作风。天主是借着言语创造人类为祂的肖像,并借着聆听视人类为谈话的对象。天主爱人,因此向人传达祂的圣言,也因此「侧耳」俯听人。

可是,人类为了不要聆听,反而宁愿逃避关系、置身事外和「塞住耳朵」。拒绝聆听的后果,就是时常会对他人产生敌意,就像那些听到圣斯德望执事说话的人,他们掩住自己的耳朵,一起向他扑过去。(参阅:宗七 57)

然而,天主总是无条件地向人沟通来自我启示,而人也需要与天主同调,好能准备好去聆听。上主明确地召叫人类与祂建立一个爱的盟约,好使人在聆听、接纳及给予他人空间的能力上,成为真正的自己:天主的肖像与模样。其实,聆听就是爱的一种面向。

这就是为什么,耶稣要祂的门徒们去检查他们聆听的素质。「你们应当留心要怎样听」(路八 18)。这是祂在讲完撒种的比喻之后对他们的劝戒,要他们明白:只有听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用心地聆听。只有那些以「善良和诚实」的心来倾听并忠实地遵守圣言的人,才会结出生命和救恩的果实(参阅:路八 15)。我们所聆听的对象、聆听的内容,以及聆听的方式,这一切都要注意,才能在沟通的艺术上有所成长,其关键不在于理论或技巧,而是在于心灵的开放,使人的关系得以拉近。(参阅:《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171)

我们都有耳朵,但是很多时候就算是那些听力健全的人,也无法听到其它人的声音。其实,有一种内在的失聪,比身体上的失聪还要糟糕。聆听不仅关乎听觉,更是关乎整个人。聆听真正的位置,是在内心。撒罗满王虽然非常年轻,却能展现出他的智慧,因为他向上主求的是一颗「聆听的心」(参阅:列上三 9)。圣奥思定曾鼓励要用「心」去聆听(corde audire),不要靠外在的耳朵来聆听,但要以心神中的耳朵聆听:「你们的心不要在耳  朵里,但耳朵要在心里。」1 圣方济‧亚西西劝勉他的弟兄们要「在心中垂耳倾听。」2

因此,在追求真正的沟通时,要重新发现的聆听,就是去聆听自己、聆听自己最真实的需要──那些铭刻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要。而我们若要重新开始,就要聆听自己心中想要与他人和与天主建立关系的渴望──这渴望使我们在受造物中独一无二。我们受造,不是为了像原子一般地生活,而是为了生活在一起。

聆听作为良好沟通的条件

有一种听觉的运用方式,不是真正的聆听,正好相反,是窃听。事实上,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他人,窃听和偷窥的诱惑一直都存在,而在这个社群网络的时代似乎更变本加厉。然而,真正能使沟通更美好和更有人情味的,就是去面对面地聆听我们眼前的人,怀着坦诚、信任与正直的心去聆听对方。

缺乏聆听,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经验到的情况,遗憾的是,在社会生活中显然也是如此,我们不但没有互相聆听,还时常「各说各话」。会产生这种症状,就是因为比起真理与良善,我们更加追求共识;比起聆听,我们又更加在意听众本身。然而,良好的沟通不求哗众取宠,也不以嘲弄对方为目的,而是去注意到他人的想法,并尝试理解事实的错综复杂。可惜的是,即便在教会还是会产生意识型态、使得人们不再聆听,只剩下言词空洞的对立争论。

事实上,我们在许多的对话中都没有真的在沟通。我们只是在等别人把话讲完,然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对方而已。这些情况正如哲学家卡普兰所言,3 对话成了一种对白:两人各自进行独白。然而在真实的沟通中,「我」和「你」两个主体都在「走出自我」,通往彼此。

因此,聆听是对话及良好沟通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聆听,就不会有沟 通;没有倾听的能力,也不会有优质的新闻媒体。如果要提供扎实、周全而完整的信息,就需要有长时间的聆听。不论是报导一则事件或是在新闻中描述一段经历,都必须懂得聆听,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放下自己的预设立场。

诚然,只有放下自己的独白,才能够让不同的声音达到和谐,从而保证真实的沟通。正如专家教导我们:「不要满足于当下的情况」。聆听不同的讯息来源,可以确保我们所传递的讯息是可靠而慎重的。我们若能聆听不同的声音,而弟兄姊妹们在教会里也彼此聆听,我们便得以发挥分辨的艺术,常能在交响乐的不同声音中,找到自身的定位。

但是,为什么要致力去聆听呢?圣座的一位大外交官,卡萨罗利(Agostino Casaroli)枢机曾提到过一种「在忍耐中的殉道」。为了在自由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益处,在与最难协商的谈判者对话时,不但需要去聆听,也需要被聆听。即使情况不那么棘手,但聆听终究要有耐心这一美德,以及让自己被真相震惊的能力,即使我们正在聆听的对象所讲的真相只有一小部分,也是如此。只有惊奇才使人获得知识。我想到孩子们那无穷的好奇心,他们睁大眼睛去观看自己周遭的世界。以这种心态──在成人的意识中带有孩童的好奇心──去聆听,总能使人获益匪浅,因为不论有多琐碎,总是有些东西是我们可以从他人身上学习到,并在自己生命中结出果实的。

在饱受疫情重创的这段漫长时间里,我们聆听社会大众的能力,比以往更富有意义。众人对于「官方信息」积累的许多不信任,已经酿成了一种「信息流行病」(infodemic),此种情况使得信息的世界越来越失去可信度、越来越不透明。在面对很多经济活动的停止与衰退所造成社会大众的焦虑时,我们特别需要去侧耳细听。

被迫移民的现实也是个复杂的议题,谁都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我要重复:为了克服对移民的偏见,也为了让我们坚硬的心变得柔软,我们必须试着去聆听他们的故事。我们要让他们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名字、自己的故事。有很多勇敢的新闻工作者已经这样做了。很多其它的人,只要能够这样做,都会愿意的。我们要鼓励他们!我们要聆听这些人的故事!如此一来,每个人就都能在自己的国家中,自由地去声援他们认为最合适的移民政策。但无论如何,我们眼前看到的不再是数字,不再是危险的侵略者,而是我们可以去聆听的活生生的一众男女、他们的面貌与故事、他们的目 光和他们的期待与痛苦。

在教会内彼此聆听

在教会内也是如此,非常需要去聆听和倾听别人。这就是我们能给予彼此最珍贵,也最富有动力的礼物。「基督徒已经忘记,聆听的职分已托付给了他们,而将之托付给他们的那一位,祂自己就是最伟大的聆听者,他们要分担的正是祂的工作。我们必须以天主的耳朵去聆听,我们才能说出天主的话语。」4 因此,基督教的神学家迪特里希‧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提醒我们:「在共融当中,我们应该为他人做的首要服务,就是去聆听他们。如果有人不懂得聆听自己的弟兄,那他很快就会失去聆听天主的能力。」5

在牧灵关怀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耳朵的使徒工作」──先聆听,再说话;正如雅各布伯宗徒所劝戒的:「每人都该敏于听教,迟于发言」(雅一 19)。自由地给出一些时间来聆听他人,就是爱德的第一个行动。

共议性的历程才刚刚开始。我们祈愿这能成为一次互相聆听的莫大机会。其实,共融并不是策略和计划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弟兄姊妹之间的互相聆听。在一个圣咏团当中,整体的声音并不是完全一样或单一的声部,而是各式各样的声音,是多声部音乐。如同圣咏团在歌唱时,每个人都聆听其它人的声音,使彼此得以达致整体的和谐。这种和谐是作曲家所构想出来的,但若要体现,却是要倚赖每一个人的声音所交织出来的和声。

若怀着这样的意识去参与一个先于我们并包含我们的共融,我们就能重新发现一个犹如交响曲的教会,里面的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来歌唱,去接纳别人的声音,就像接纳一份礼物一样,从而展现天主圣神所创作的整体和谐。

教宗方济各

罗马,拉特朗圣若望大殿
2022 年 1 月 24 日,圣师方济‧沙雷主教纪念日

(台湾地区主教团 恭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Nolite habere cor in auribus, sed aures in corde」。(道理 380,1:Nuova Biblioteca Agostiniana 34, 568)。

2 致修会全体的信函(Lettera a tutto l’Ordine):《方济大全》( Fonti Francescane),216。

3 参阅:《对话的人生》(The life of dialogue),J. D. Roslansky 编辑,《沟通--诺贝尔会议中的讨论》(Communication. A discussion at the Nobel Conference)。阿姆斯特丹,北荷兰出版社,1969,第 89~198 页。

4 迪特里希‧潘霍华,《共同的人生》(La vita comune),Queriniana,Brescia,2017,76。

5 参阅:同上,75。

 

 



Copyright © Dicastero per la Comunicazione -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