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
2016年第五十屆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
「傳播與慈悲:成果豐富的相遇」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
慈悲禧年邀請我們每一個人,一同思考傳播與慈悲的關係。教會蒙召與基督──降生成人的慈悲天主,結為一體,去實踐慈悲,作為她的臨在和她行動的特殊標記。無論我們說什麼和如何說話,我們的每一個用字及手勢,都應當體現天主對眾人的憐憫、溫柔和寬恕。愛,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傳播,它通往開放與分享。如果我們的心與行動是被慈善、被天主的愛所啟發,那麼我們的傳播也將被天主的力量所觸動。
作為天主的子女,我們蒙召與每一個人溝通,毫無例外。特別的是,教會的言語與行為的用意是要傳達慈悲,觸動人心,並在通往滿全生命的旅途上支持他們──耶穌基督被父派遣到世上,就是要帶給眾人滿全的生命。這代表我們自己必須願意接受慈母教會的溫暖,並與他人分享這份溫暖。如此,耶穌才能廣為人知,且受人敬愛。這溫暖也讓信德的話語更具意義;藉著我們的傳教與見證,它點燃火花,賦予生命。
傳播具有建造橋梁、促進相遇與包容的力量,所以豐富了這個社會。每當人們謹言慎行,致力於避免誤解、治癒受創傷的記憶和建設和平與和諧時,那是多麽美好。語言能在個人之間、家庭、社群和人群中搭起橋梁;無論在現實世界或虛擬世界中,都能實現。我們的言行應該幫助所有人走出報
復與譴責的惡性循環──讓個人與國家不斷地鼓吹仇恨。基督徒的言語應該持續鼓勵共融,甚至在那些必須要強烈譴責邪惡的情況下,也應儘量試著不要讓關係破裂,導致溝通中斷。
為此原因,我想要邀請所有心存善念的各位,重新發現慈悲的力量能夠治癒曾被傷害的關係,並為家庭與社群重建平安與和諧。我們都知道早年的傷害與揮之不去的忿恨,能在很多種情況下,輕易的使人陷入羅網,阻礙溝通與和解。這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在各種情況下,慈悲能夠建立一種新的言語和對話方式。莎士比亞曾經非常有說服力的這樣說,「慈悲的本質不是勉強。它是像甘霖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是雙重的祝福:不但祝福施者,受者也同得祝福。」(《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場)
我們的政治和外交語言會受慈悲的啟發而發揮作用,因為慈悲永遠不會失去希望。我要求那些肩負公眾制度與政治責任的人士,以及那些掌管公眾意見形成的領袖,在談到那些在思想和行為上意見不同的人,或是一些可能犯錯的人時,能特別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因為人是非常容易陷入誘惑,趁機就煽動不信任、恐懼和仇恨的怒火。然而,正因為如此,就更需要有人鼓起勇氣,引導人們邁向和好的路程。正是這正面與創意的膽量,為一些早年的衝突提供了真正的解方,並且帶來建立永久和平的機會。「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瑪五7-9)
我多麼希望我們的傳播方式,以及我們作為服務教會的牧者,千萬不要以一種高高在上的驕傲勝利者姿態對待敵對者,或是貶低那些被全世界認為迷失且易於被摒棄的人。慈悲能有助於減輕生活的憂慮,並給那些只熟知冷酷武斷的人帶來溫暖。願我們的傳播方式,能助於克服那非要將罪人與義人區分開來的心態。我們可以且必須判斷罪惡的情況,像是暴力、貪腐,以及剝削,但是我們不能判斷人,因為只有天主才能洞察人心。我們的任務是告誡犯錯的人,譴責惡念與不公義的行為,為了讓受害者獲得釋放,並且扶助陷落的人。若望福音告訴我們,「真理將使你自由」(若八32),而真理最終是在於基督自己,祂的溫柔慈悲是我們宣講真理和譴責不義時衡量的準繩。我們首要任務就是「在愛德中持守真理」(弗四15)。只有以愛說出的語言,且伴隨著順服與慈悲,才能觸動我們罪人的心。嚴厲說教的言語與行為,只會帶給我們與對方更加疏遠的風險,加深對方的抗拒感與防衛心。
有些人會覺得,一個根植於慈悲的社會,這樣的理想簡直是無法可行或是過度的寬容。可是,讓我們嘗試,並回想我們對人際關係的初次經驗,也就是與我們的家人。我們的父母愛我們,並且重視我們本身,遠超過我們的能力或成就。父母們自然會希望子女們擁有最好的,但父母的愛絕對不取决於子女們一定要符合某些的條件。家永遠是一個張開雙臂迎接我們的地方(路十五11-32)。我希望鼓勵每個人在看待人類社會時,不要用一種陌生人在競技場較量看誰能獨占鰲頭的眼光,而是像看待歸宿或家庭一樣,宅門總是敞開,歡迎著每個人。
為此,我們首先必須聆聽。傳播的意思是分享,而分享需要聆聽與接納。但聆聽並不是只有「聽見」而已。「聽見」指的是接受訊息,而聆聽則指的是溝通傳播,拉近距離。聆聽也讓我們做對的事,而不是只是作為被動的旁觀者、使用者或消費者。聆聽也同時意味著有能力分享問題與疑惑,與人肩並肩同行,驅除心中自命絕對的權力,而是謙卑地將自己的能力與才華用於為眾人的益處。
做到聆聽從不容易。很多時候,裝聾作啞更容易得多了。聆聽意味著給予關注,想要了解,去重視,去尊重,並深入思考他人所說的話。我們可能要受一些折磨,或做出自我犧牲,如同我們試著去仿效那在焚燒的荊棘叢前的梅瑟:當我們與那和我們說話的那一位相遇,我們得把腳上的鞋脫下,因為我們所站的地方是「聖地」(出三5)。知道如何聆聽是一項巨大的恩寵,我們必須為獲得此一恩賜祈求,並盡全力加以運用。
電郵、簡訊、社群網路和聊天室也可以是非常人性化的傳播方式。傳播真實與否並非取決於科技,而是在於人心──在於我們是否有能力明智地妥善使用所擁有的這些工具。社群網路能促進人際關係與社會良善的一面,但是它同時也能引導個人與團體走向進一步的極端化與分裂。虛擬環境是一個公開的空間,一個相遇的場所;在這裡人們可以相互鼓勵或者彼此傷害,進行有益的討論或發起不公平的批判。我祈禱,「願這禧年給我們開啟更熱切的交談,好使我們更能知己知彼;願這禧年消弭各種方式的自我封閉和不尊重,並驅除各種暴力和歧視」(《慈悲面容》23)。網路能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公民。使用網路的同時,也必須為我們的鄰人們承擔責任,雖然我們看不到他們,但他們卻真實存在,同時保有其尊嚴,必須予以尊重。網路能被明智的使用,就能建構出一個健康且樂意分享的社會。
無論傳播是在哪裡發生、或是如何發生的,它都為人們打開了一個更寬廣的視野。它是天主的恩賜,同時也具有一項重大責任。我認為這樣的傳播力也能稱之為「親近力」。傳播與慈悲的相遇,將結出豐碩的果實,產生「親近力」,去關心、安慰、治癒、陪伴和慶祝。在一個破碎、分裂和極端化的世界,以慈悲與人溝通,意味著在天主子女與人類手足之間,致力於發展出一份健康、自由與友愛的「親近力」。
教宗方濟各
梵蒂岡
2016年1月24日
(臺灣地區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傳播組恭譯)
Copyright © Dicastero per la Comunicazione -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