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oly See
back up
Search
riga

獻身生活會及使徒生活團部

獻身生活年

給男女獻身生活者之通函

 

歡欣!

(根據教宗方濟各於2014年的訓導)

 


[pdf]

 

 

 

                     「我要和你分享一個訊息:這訊息就是喜樂。

                  那裡有度獻身生活的人,那裡就常要有喜樂!

 

                                                                              教宗方濟各


親愛的兄弟姊妹:

1. 「福音的喜樂源於耶穌,凡與祂相知相遇的人,其心靈和生命必充滿這喜樂。與基督一起,喜樂就會生生不息。」[1]

在教宗方濟各的教導脈絡之下,《福音的喜樂》一開始即展現出驚人的活力,把福音喜訊的奇妙奧蹟宣布出來。凡誠心接受它的,這奧蹟就轉化他們的生命。我們聽過有關喜樂的比喻:我們與耶穌的相遇,照亮了我們心中那原始的美—那閃耀著父的光榮的面貌的美(參閱格後4:6),散發著喜樂。

獻身生活會及使徒生活團部懇請我們,接受教宗給度獻身生活者特別的邀請,去反省我們所過著的蒙恩日子。

接受這教導,意味著要根據福音來更新我們的生活,但並非以一種被理解為完美典範而時常成了與世分隔的徹底方式,卻是全心依附那轉化我們生命的蒙恩相遇。「這是一個捨棄一切去跟隨主的問題。不,我不願意說這是「徹底」。福音的徹底性不只是為修會會士,而是對所有信徒的要求。但是修會會士是以一種特別的、先知性的方式來跟隨主。我期望在你們身上看到這樣的見證。修會會士應該就是那些能喚醒這俗世的男男女女。」[2]

在他們有限的人性裡,站在俗世邊緣,在他們每日的掙扎中,獻身者活出他們的忠誠,為那他們內在的喜樂提供一個理據。就這樣,他們成了那些同一時代在教會內尋找父家者的傑出證人、有效的宣講者、同伴及近人[3]。亞西西的聖方濟以福音作為生活方式,「使信德增長,更新了教會,同時更新了社會,使之更為友愛。但這常常是他以福音及自己的見證所達成,我們要時刻宣講福音,如有需要,也用言語!」[4]

從教宗的言談,我們會得到很多建議,但他在教導中所表現的徹底簡樸,特別對我們提出挑戰。這份簡樸與福音動人的真摯誠懇如出一轍。撒種者慷慨地展開雙手,撒下淺白的言詞作種子,並滿懷信心,對待參差的土壤並無兩樣。

 

我們已接到一個帶著溫婉信任的權威性邀請,邀請我們擺脫制度化的觀點和個人的辯解。它是富挑釁性的言詞,對我們有時是冷漠或困倦的生活方式,提出質疑,因為我們常常只活在挑戰的邊緣:「如果你們有信德像芥子那樣大」(路17:5)。這是一個邀請,鼓勵我們去鞭策自己,明認那活在我們中間的聖言,以及那不斷創造及更生教會的聖神。

這封信函就是按這個邀請下所催生,希望藉此而引起共同的反思。這是如同一件簡單的工具那樣,幫助我們在福音的光照下,真誠的檢視我們的生活。因此,本部懷著渴望及切願,提出一個共同分享及反思旅程,一個為個人、團體及組織體制反思的空間,邁向2015年,即教會特別為慶祝獻身生活的一年,為促成勇於按褔音精神而作出復興的決定,結出喜樂的果實。「天主居首位時,人間生活才有充分的意義和喜樂。人畢竟是為天主而受造的,人在心繫天主之前是得不到安寧的。」[5]

要喜悅、歡欣、散發喜樂

凡愛慕耶路撒冷的,你們都應同她一起快樂,因她而歡喜!凡為她而憂傷的,你們都要同她盡情歡樂。

因為上主這樣說:看!我要在她身上廣賜和平,有如河流一般;我要賜給她萬國的財寶,好似氾濫的江河;她的乳兒將被抱在懷中,放在膝上搖擺。

就如人怎樣受母親的撫慰,我也要怎樣撫慰你們,你們必要在耶路撒冷享受安慰。

你們見到這種情形,你們的心必要歡樂,你們的骨骸必要如青草一般的茂盛;那時,上主的手將顯示於他的僕人。

依66:10-14

 

聆聽

2. 在聖經中,「喜樂」一詞(希伯來文:śimhâ/śamah,gyl)是用來表達一種集體和個人的多重經驗,尤其與宗教儀式和節日有關,並為明認天主在以色列歷史中的臨現。事實上,在聖經中,有多達13個動詞和名詞來形容天主、人及受造界本身在救恩的交往接觸上的喜樂。 

舊約之中,這些重複的詞彙在聖詠和依撒意亞先知書採用得最多,以具創意、原創的不同詞句,多次邀請人喜樂歡慶:宣布天主臨近的喜樂,以及對天主創造化工的欣喜。在聖詠裡,出現上百次顯眼的詞句,指出喜樂既是天主慈善臨在的結果及其歡騰的回響,也是一項宣布未來為人們的偉大許諾。依撒意亞先知書的第二和第三部份經常以這喜樂的邀請指向未來:它將是滿溢的(參閱依9:2),上天、沙漠和大地都將踴躍歡騰(參閱依35:1;44:23;49:13),被釋放的俘虜將高聲歡呼的進入耶路撒冷(參閱依35:9f; 51:11)。

在新約中,這特選的詞彙與kar (kàirein, karà)的字根有關,但也有其他的詞句,例如:agalliáomai,euphrosýne。它通常指那包括過去和未來的全然歡躍。「喜樂」就是默西亞最卓越的禮物,一如耶穌自己許諾所說的:「為使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內,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若 15:11;16:24;17:13)。路加由救主誕生前的事件開始,指出喜樂欣然地向四方散發(參閱路1:14,44,47;2:10;參閱瑪2:10),隨後他敘述福音傳播時如何帶著這歡欣的效果得以擴展。這喜樂就是天國臨現和擴展的一個獨特標記。(參閱路15:7,10,32;宗8:39;11:23;15:3;16:34;羅15:10-13;等等)

根據保祿,喜樂是聖神的果實(參閱迦5:22)及天國的一個獨特而恆常的特質(參閱羅14:17),藉試鍊和磨難而深化(參閱弟鐸1:6)。喜樂的泉源必然來自祈禱、愛德和不斷的感恩之情(參閱弟前5:16;斐3:1;哥1:11f)。在他的困難中,這位外邦人的宗徒仍充滿喜樂,分享到我們眾人都期待著的那份光榮(參閱  格後6:10;7:4;哥1:24)。天主的最後凱旋和羔羊的婚禮將使所有的喜樂和歡悅達到圓滿(參閱  默19:7),帶來一個宇宙性亞肋路亞的巨響(默19:6)。

讓我們看看經文的意義:「凡愛慕耶路撒冷的,你們都應同她一起快樂,因她而歡喜!」(依66:10)。這是依撒意亞先知書第三部份的結尾。我們必須留意,第65和66章是緊密相連和彼此互補的,如同在依撒意亞先知書第二部份的結論裡所明顯見到的一樣(54-55章)。

這兩章引用過去作為主題,有時藉著粗糙的意象,好像邀請以色列人要忘記過去,因為天主願意建造一道顯耀的新光,一種即時治癒不忠和苛待的信任之心。他們由於漠視盟約而引致的詛咒將不再存在,因為天主已經準備「造一座令人喜悅的耶路撒冷,她的人民喜悅快樂」(參閱依65:18)。天主在人向祂呼求前就已給人答覆的經驗,就是一個證明(參閱依65:24)。這脈絡貫穿依撒意亞先知書第66章的最初幾節,藉著這標記的再三浮現,顯示人們在面對天主的美善和祂富希望的聖言時心靈頑梗。

在這裡,耶路撒冷相似母親的比擬令人嚮往。這比擬的靈感來自載於依撒意亞先知書第49章18-29節及第54章1-3節的許諾:猶大出乎意料地擁擠著散居各地而蒙羞而回來的人。你幾乎可以說那已經使熙雍「孕育」新生命和希望的「解救」傳聞,以及天主、生命之主,將要使這妊娠得到實現,要毫不費力的生產新的子女。如此,母親熙雍會被新生子女所簇擁,而她也會慷慨地養育提攜他們。這個溫馨的圖像曾使聖女小德蘭著迷,視之為註釋她靈修的鑰匙。[6]

我們有連串熱情的詞彙:高興、歡欣、散發,還有安慰、喜悅、豐盛、繁榮、輕撫等等。建基於忠貞與愛情的連繫已經告吹,以色列人在悲傷和不育中走到絶境。現在,天主的徳能和聖善要重建人生命的意義、圓滿的生命及喜樂,以屬於每個人感性層面的言詞,喚起人溫馨與安穩的獨特感受。

這是天主溫柔而真實的圖像,散發出母性的舉止和深厚、感人的情緒。一份發乎內心的喜樂由這位擁有母性面容和雙臂好比支柱的天主而來(參閱依66:14),這喜樂在一個被人弄到殘廢、骨頭因千百次羞辱而變得脆弱的百姓中間散發開來。這是個白白賞賜的轉化,喜樂的往新天新地間開展(參閱依66:22),好使所有人都認識上主、這位忠實救贖主的光榮。

 

喜樂,獻身之美

3. 「這就是奉獻之美:喜樂、喜樂」[7]。把天主的安慰帶給一切人時的喜樂。這是教宗方濟各接見修生及初學生時所說的話。「在悲傷中沒有聖善」[8]。聖父繼續說:「以免你們憂傷,像其他沒有望德的人一樣」(得前4:13)。

喜樂並非毫無作用的裝飾品。這是人類生命的基礎、必需品。在他們日常的奮鬥中,人人都願意獲得喜樂,使自己整個人活在其中。

世上時常欠缺喜樂。我們並不是被召去完成什麼偉大壯舉,或是去宣講什麼高調之詞,而是去為喜樂作證。這喜樂源自我們知道自己被愛的那份肯定,我們已被拯救的那份信心。

我們的善忘和脆弱的經驗時常阻礙我們去尋找「喜樂之鄉」。在那裡,我們可以分享對天主的反思。我們有極多的理由仍然感到喜樂。它是建基於懷著信德聆聽天主聖言,並堅持到底地忠於聖言。在師傅的學校裡,我們聽到:「願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內,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若15:11),我們也獲知如何去實踐圓滿的喜樂。「喜樂必須取代悲傷和畏懼,依撒意亞先知說:喜樂,盡情歡樂,慶祝……(66:10)。這是個多麽美好的走向喜樂的邀請。(……)每位基督徒,尤其是你和我,我們被召是去成為這個希望訊息的使者,為帶來祥和及喜樂、天主的安慰、祂對一切人的體貼温柔。 

但是如果我們首先經驗那份被祂安慰,被祂所愛的喜樂,那麼,我們就能把這喜樂帶給其他人。(……)我有時會遇到一些害怕天主安慰的獻身者。他們感到苦惱,因為他們害怕這份神聖的柔情。但是,不要害怕。不要害怕,因為上主是安慰的主,柔情的主。上主是一位父親,祂說祂會如同一位幼子之母,以一位母親的柔情那樣對待我們。不要害怕上主的安慰。」[9]

 

你們的召叫

4. 「在召喚你時,天主這樣對你說:你對我是重要的。我愛你,我指望你。耶穌向我們每一個人這樣說!喜樂由此而生!當耶穌用愛望著我時,就是個喜樂的時刻。瞭解並且聽到這話,就是我們喜樂的祕訣。感到被天主所愛,感到我們為祂不是個數字,而是人;並且我們知道是祂在召叫我們。」[10]

教宗方濟各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人的靈性基礎上,去看看天主白白施予我們的恩寵,以及我們怎樣自由地回應:耶穌定睛看著他,就喜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樣;你去,變賣你所有的一切,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跟隨我!」(谷10:21)。

教宗憶述:「在最後晚餐時,耶穌轉向宗徒這樣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若15:16)。這幾句話不只是為提醒做司鐸的,而是提醒我們全體。聖召常是天主做主動的。是基督召叫你在獻身生活中跟隨祂。這意味著不斷地「出谷」,離開你們自己,好使你的生命以基督、以祂的福音和天主的旨意為中心,放下你自己的計劃,偕同聖保祿一起說:「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2:20)。[11]

教宗邀請我們踏上一個逆向的朝聖之旅,一條走進過去的認知途徑,在巴勒斯坦的街道上,或是在加里肋亞那位卑微漁夫的小艇旁,去發現我們自己。他邀請我們去默觀因基督的緣故而開始的某段旅程或更好說某事件:棄於湖邊的魚網、路旁稅吏的桌子、熱誠者出於野心而取捨的種種計劃。這一切,為伴隨祂,都是不合適的。 

教宗邀請我們,在破曉前,祥和地踏上一個內心的朝聖之旅,長時間存留在一種友愛關係的溫馨氣氛下。在這時候,我們的理智被引導向奧祕開放,從而作出決定,認為追隨這位獨一無二地具有「永生的話」(若6:68)的師傅是好的。他邀請我們把我們的整個「生命化為一個在愛情內轉化的朝聖之旅。」[12]

教宗方濟各呼籲我們稍停在開塲的那一幕:「耶穌望著我的那個喜樂的時刻」[13],並去回憶我們聖召的含意和那份深邃的要求:「它是一個對蒙召去愛的回應。」[14]要伴隨基督,我們便要去分享我們的生活,分享我們的抉擇,分享基於信德的服從、貧窮的快樂、愛的徹底性。

這是透過蒙召而重生。「我邀請各地所有的基督徒,在此時此刻與耶穌基督重新相遇,或者至少以開放的態度讓祂與你們相遇;我也請求你們所有人堅持每天這樣做。」[15]

保祿帶我們回到這基本的看法:「因為除已奠立了的根基,即耶穌基督外,任何人不能再奠立別的根基」(格前3:11)。「聖召」一詞,指示著一份自願給予的禮物,如同一個生命的泉源那樣,永恆不息地在人類和教會的深邃之處更新它們。在聖召的經驗中,天主的確是那呼召行動的神祕主體。我們聽到呼聲──召叫我們走向生命並為天國成為門徒。教宗方濟各在談到「你對我是重要的」時,用「我」這第一身的直接講話方式,來喚起我們的自我意識。他使我醒覺到我的看法和判斷,要求我的行為表現,與我的身份認同、與我聽到的召叫、與我個人的召叫,都表裡一致。「我們『離棄』天主的行為,好像都微不足道,但卻是充斥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我想問那些對天主或對信仰無動於衷的人,也問那些使自己遠離天主的人,甚至問我們自己:探索你內心深處,你有遠大的志向嗎?抑或你只會漠不關心?你的內心會不斷尋覓,還是已被事物麻痺、癱瘓,失去知覺了?」[16]

與耶穌基督的關係需要藉著這個毫不止息的尋覓而得到滋養。這使我們意識到聖召作為禮物那白白賞賜的特性,並幫助我們去解釋我們當初所作的選擇和堅持下去的理由。「讓基督使我們成為屬於祂的,時常意味著我們要使勁的奔馳,向著基督的目標邁進(參閱斐3:14)」[17]。要繼續聆聽天主,把這些問題變成指導我們日常生活的座標節奏。

這個不可言傳、只能以信德解釋的奧祕,在我們內引領著我們去分享那無法形容的天主奧祕。「信德是我們對一個言詞的回應,一個傳達給我們個人的言詞,一個召喚我們名字的『你』」[18],並且,「作為對先前聽到的言詞的一個回應,它常是一個回憶的行動。然而,這回憶並不集中在過去的事件,而是對一個承諾的回憶,以致能向未來開放,光照前面的路途」[19]。「信德包含我們自己的回憶,就是天主與我們同在的歷史,包含我們與這位總是走第一步的天主相遇的回憶。祂創造、拯救,並改造我們。信德就是紀念祂那溫暖我們心靈的說話,祂那賦予生命、淨化我們、關懷並滋養我們的救恩工程。(……)那想念著天主、在自己整個生命裡憑著想念天主而被帶領的人,有能力去喚醒其他人心靈中這份回憶。」[20]這是對此時此地被召的回憶。

 

被尋獲、觸動、轉化

5. 教宗要求我們重讀我們的生命歷程,並在天主愛的凝視的光照下去審閱它,因為聖召固然常是出於祂的主動,但我們卻可自由選擇是否接納這神人的相遇,作為這個在純愛「agape」內的生命關係、門徒之道、「教會旅途上的燈塔」[21]。當我們為認識天主而作出分辨,偕同祂去體會實情,我們會發覺靈性的生命永不會終止,時常向奧祕開放。當天主呼召我們時,祂容許我們進入祂的安息,並且邀請我們在祂內,在不斷的愛的諒解過程內安息。我們聽到:「你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路10:41)。在愛情的道路上,我們藉重生而向前邁進:「所以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格後5:17)。

教宗方濟各指出這重生的名字。「這道路有一個名字和一副面容:耶穌基督的面容。祂教導我們成聖。在福音裡,祂給我們指出那條路,就是真福的路(參閱瑪5:1-12)。這是聖人們的生命。他們為了愛天主,在自己的生命裡並不對天主設限」[22]。

奉獻生活是一個使福音實現在世上的召叫,召叫人去跟隨基督──被釘及升了天的那一位,在與天父接觸和與人接觸上,跟隨「降世聖言耶穌上對天父,下對世人的生活與行動之道」[23]。實際而言,它是一個這樣的召叫:跟隨祂的生活方式,採納祂的心態,讓自己被聖神觸碰,汲取基督與眾不同的邏輯和祂的價值觀,與祂憂戚相關。「你們要讓自己被基督真理──常被宣揚的基督真理尋獲、觸動和轉化,如那些人分享到那種既謙遜而喜樂的信心。」[24]。

存留在基督內,能讓我們領會那奧祕的臨現。這奧祕活在我們內,擴闊了我們的心胸,使它像天主子的心胸那樣寬大。那存留在祂愛內的,就如同連接葡萄樹的枝條(參閱若15:1-8),與基督建立起親密的關係,並且結出果實。「存留在耶穌內!意思是和祂相連、在祂內、偕同祂、跟祂傾談」[25]。

「基督是我們前額的印記,祂是我們心板上的印記:在前額上,因為我們經常宣揚祂;在心板上,因為我們時常愛祂;祂是我們臂上的印記,因為我們常常為祂工作。」[26]事實上,獻身生活是一個不斷跟隨基督的召叫和成為祂那樣的召叫。「耶穌的整個生命,及其生活之道,即與窮人的交往、祂的作為、祂的正直、祂每天簡單的慷慨施予、祂最後的整全自我交付,這一切都是寶貴的,並向我們的個人生命道出祂神聖的奧跡。」[27]

與主相遇使我們有所行動,催迫我們放下沉醉於自我[28]的生活方式。與主建立的關係並不是靜止的,也不聚焦在自己身上。「因為當我們把基督放在我們生命的中心時,我們自己就不會成為中心!你愈是讓自己與基督結合,並且讓祂成為你生命的中心,祂愈會引領你出離你自己,引領你出離自我中心,向他人開放」[29]。「我們並非處於中心位置。可以說,我們『被遷徙』。我們在為基督和教會服務」[30]。

基督徒的生命是由移動的動詞所定義的。即使居住在一間修道院或默觀隱院的氛圍裡,基督徒的生命仍是不斷的尋覓。

「福傳要熱烈,但難以持之以恆,除非藉著個人的體驗,我們深信不疑,認識耶穌與不認識耶穌絕不一樣,與祂同行和盲目前行絕不一樣,聽到祂的話和不知道祂的話絕不一樣,默觀祂、朝拜祂、在祂內享有平安和不如此做絕不一樣。努力以福音建造世界和單靠我們自己的機智是絕不一樣。我們深知偕同耶穌,生命變得更富饒;偕同祂,我們較從容地在一切事上找到意義。」[31]

教宗方濟各向我們推薦一個鍥而不捨的尋覓之旅,如同希波的聖奧斯定那樣:「他心緒的不安寧帶引他個人與基督相遇,帶引他領略到,他所尋覓的那位遙遠的天主,原來是與每一個人都親近的天主。這位親近我們內心的天主,在我們內,比我們最內在的自我還要深邃」。這是個持續的尋覓。「奧斯定沒有停下來,沒有放棄,沒有退縮,如同已經抵達終點,卻繼續他的尋覓。對尋求真理、尋求天主的不斷渴求,成了更認識天主,並且放下自我,好使別人認識天主的不斷渴求。恰當來說,這正是愛的不斷渴求。」[32]

喜樂──一個忠信的「是」

6. 任何人與主相遇,並且忠信的跟隨祂,就是一位聖神喜樂的傳信者。

「只有與天主之愛相遇,才可綻開豐盛的友誼之花,只有藉著這相遇或再遇,我們才能從狹隘和過度自以為是中釋放出來」。[33]

當我們被召叫時,我們是被召叫返回自己那裡去,亦即面對我們根本存在的能耐。或者這樣說不是沒有理由的,就是:獻身生活的危機,源於沒有能力—甚至對那些已過著獻身生活的人而言—去認識一個如此奧妙的召叫。

我們正經歷一個忠信上的危機,這忠信可理解為有意識地忠於一個召叫、依循一條途徑、一個始於奧祕而歸於奧祕的旅程。

或許我們也處於一個人性化的危機裡。我們的表裡一致是有限的、不完整的,我們因無能力去生活出一個整合的聖召和忠信的旅程而受到創傷。

這個人和團體每天的旅程,被不滿、被苦悶所標記──我們被自疚、幾乎被一種長期對未探之途及未遂之夢的渴望所困,變成了一條孤獨的道路。我們要活在人際關係中,以及活出愛的召叫,會變為一個荒涼的曠野。我們在每一個年齡階段,都被邀請去重新檢視我們個人生命的中心點,在那裡,我們身為師傅的門徒,會找到我們與師傅一起生活的動機,有何意義和真諦。

忠信是對愛情的一份感悟,這愛情引領我們,以恆常而有動力的方式,走向天主這位「祢」,並走向所有其他的人,因為我們在生命裡,體驗過復活的那位。「凡接受祂救恩的人,必從罪惡、悲哀、內在空虛和孤獨中被解救出來」。[34] 

做忠信的門徒就在於把恩寵與愛付諸實行:它是犧牲之愛的實踐。「當我們上路時沒有十字架,建樹時沒有十字架,宣揚基督時沒有十字架,那麼我們並非主的門徒,而是屬於俗世。我們可能是主教、神父、樞機、教宗,但並非主的門徒」。[35]

堅持到達哥耳哥達,經歷懷疑和否認的傷痛,為奇妙而令人驚歎的基督的死而復活的事件而歡欣鼓舞,直至五旬節及向萬民福傳的時刻,這些都是喜樂忠信的里程碑,因為它們都是有關人整個生命的自我空虛。人一生都經歷著這自我空虛,甚至以殉道作為標記;這自我空虛也在於人分享了復活基督的生命。「我們從十字架這慈悲與愛情的至高行動,得以重生為新的受造物」(迦6:15)。[36] 

在神學話題中,當天主啟示自己時,祂也將我們啟示給我們自己。祂要我們在信德上再尋找:「要同那些以純潔的心呼號主的人們,追求正義、信德、愛德與平安」(弟後2:22)。

內在的朝聖之旅始於祈禱。「門徒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和師傅在一起,聆聽祂和跟祂學習。這常是真確的,在我們生命裡的每一個時刻都是真確的。(……)假如天主的溫暖、祂愛的溫暖、祂的柔情的溫暖不在我們自己的心靈內,那麼,我們這些可憐的罪人,怎能溫暖其他人的心靈?」[37]  這是一個終生的旅程,一如在祈禱的謙卑,聖神使我們深信,基督是以主子的身份在我們內。「主召喚我們勇敢而忠信的跟隨祂;祂揀選我們做祂的門徒,作為給我們的一份厚禮;祂邀請我們喜樂地宣掦祂──已復活的那一位,但是祂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以言語和我們生活的見證去完成這事。主是我們生命中唯一的天主,祂邀請我們擺脫我們眾多的偶像,唯獨朝拜祂」。[38]

教宗視祈禱為福傳使命成果的泉源。「讓我們培養默觀的幅度,即使在我們置身在眾多更急切和沉重的責任當中。當你們的使命愈叫你們去到邊緣領域,你們愈要讓自己的心與耶穌充滿慈悲與愛的心緊密結合」。[39]

我們與耶穌在一起,便可塑造一個對歷史的默觀方法,知道無論何處都能察看和聆聽到聖神的臨在,並且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知道怎樣去辨別聖神的臨在,使我們活在此世的光景,如同活在天主的時間內。欠缺了信德的洞見,「生命本身便會失去意義,兄弟姊妹的容貌會變得模糊,更不可能在他們當中認出天主的面貌,歷史事件既然含糊不清,便會失去希望」。[40]

默觀可擴展而成為先知稟賦。先知是指那位「眼開了,聽到及講出天主的話的人;(……)他活於三個時段:過去的許諾、現時的默觀、有勇氣指出邁向未來的途徑」。[41]

在作為門徒一事上忠信到底是透過團體的經驗──一個神學層次的現實──體現並彰顯出來。它召叫我們彼此扶持,喜樂地對福音說「是」。「啟發信德、滋養並重振它的是天主的話。天主的話觸動心靈,使之以天主的思維──與人的思維有很大分別的思維──改造我們的心,天主的話又不斷更新著我們的團體」。[42]

教宗邀請我們重振我們的聖召,以喜樂和熱情注滿它,好使我們愛德活動的增長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它成熟、較為成熟、更為成熟」[43]──在一個永恆的過程中,我們對天主所說的:「我願意」,把我們的意志、理智與情感聯繫起來。「愛永遠不會終結,也不會完成;愛在生命的進程中改變並成熟,而正因為如此,它始終忠實於自己」。[44]

 

安慰,安慰我的百姓

你們安慰,安慰我的百姓罷!

你們的天主說。

你們應向耶路撒冷說寬心的話。

依40:1-2

 

聆聽

7. 依撒意亞先知書第二部份的神諭(參閱依40-55),以一種亦見諸以後篇章的獨特文體(參閱依51:17;52:1:「醒來,醒來!」),以懇求上主來幫助在流亡中,困於挫敗的虛渺追憶中的以色列。這歷史背景顯然是以民在巴比倫長期流徙(公元前587-538),飽受屈辱,逃避無門那時期。然而,隨著居魯士的崛起,亞述帝國在波斯人新崛起的勢力下瓦解,使先知預見一個出乎意料的解救將會出現。事情就這樣發生了。在天主的默啟下,先知公開地講出這可能性,把政治和軍事的演變,視之為天主奧妙地帶引著居魯士的行動。先知宣布解救已經臨近,而且以民即將回歸祖國故土。

依撒意亞用的字眼:安慰 ...... 說溫柔的說話,常常可以在舊約中找到。這些重複用的言詞在柔情和感受的交流中尤其有意義。因此,盧德認出波阿次在安慰她,又與她交心(參閱盧2:13),又或在歐瑟亞先知書著名的章節裡,先知告訴他的妻子哥默爾:「他會引領她到曠野與她談心,使她有豐饒的生命。」(參閱歐2:16-17)舊約聖經還有很多類似的章節:哈摩爾之子舍根愛上狄納,對她所說的話(參閱創34:1-5);住在厄弗辣因的那個肋未人,對那曾離棄他的妾所說的話(參閱  民19:3)。

這是個以愛情背景來解讀的語言。因此,行動和語言緊扣,細膩而激盪地帶著鼓勵提醒我們,天主作為以色列的「淨配」那份深邃的感情。這份安慰必然是一種彼此相屬的流露,一份水乳交融的互訴,激情而有生命力的連繫。因此,這些並非表面的、纏綿的話語,而是仁慈和深度的關懷,是在重拾忠信的路途上,一個賦予力量和耐心伴隨的擁抱。

 

帶同天主的擁抱

8. 「今天的人當然需要言詞,但在一切之上,他們需要我們的見證,為能溫暖心靈,重燃希望,並導人向善的那份上主的慈悲和溫柔作見證。將天主的安慰帶給他人,是何等的喜樂啊!」[45] 

教宗方濟各將這項使命委託給度奉獻生活的男女:去體會那位如同母親一樣地安慰我們的主,並去安慰天主的子民。

在教會內的服務源於與主相遇的喜樂和祂的召叫。這項使命就是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帶來天主的安慰,為祂的慈悲作證。[46]

在耶穌看來,安慰是聖神的禮物。這護慰者要在我們的試煉中安慰我們,同時喚起一份不會落空的希望。因此,基督徒的安慰成了慰藉、鼓勵、希望。它是聖神積極的臨在(參閱若14:16-17),而聖神的果實,就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迦5:22)。

在一個缺乏信任,令人沮喪和失望的世界裡,在一個人人被脆弱和怯懦、個人主義和自我為先所包圍的文化裡,我們被邀請去帶領人相信;人有可能享到真正的快樂和滿全自己的希望,而這希望並不只仗賴天份、優越感或學識,卻是仗賴天主。只要人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尋找祂,所有的人與天主相遇,都是可能的。

我們這個時代的男男女女正等待著安慰的話,寛恕的機會和真正的喜樂。我們被召去把天主的擁抱帶給每個人。祂俯身作出安慰的姿勢,以一位母親的溫柔俯就我們這些度奉獻生活的人。我們的應該成為圓滿人性的標記、恩寵的促進者[47] ,而非控制者。

 

溫柔造就美善

9. 我們是團體共融的證人。由於這份共融超過我們的視野和限度,所以我們被召帶上天主的微笑。團體是我們能夠宣揚的第一本和最可信的福音。我們要使我們的團體人性化。「你們要在你們中間建立友誼、相親相愛的家庭生活。但願修院不是一個煉獄,而是一個家。如同一個家庭那樣,修院也有而且繼續會有問題的。但像家庭一樣,要懷著愛去尋求解決辦法便可;不要為了解決問題而破壞團體;不要彼此爭鬥。如同一個家庭那樣,要建立團體生活,因為團體生活本身就是這條路,而聖神就在團體當中。團體生活常常要求一個慷慨大方的心。學會放手、不要自誇、事事忍耐、發出會心微笑。喜樂就是這團體的一個標記。」[48]

喜樂是在團體的經驗中得以證實。團體就是神學的空間,那裡的每一個人都要為了自己忠信於福音,以及為團體其他人的成長而負上責仼。當一個團體由同一的耶穌體血餵養時,它就圍繞著天主聖子而團聚,由聖言所導引,同行信德之旅。這團體會與天主聖子合一,共融團結,體驗愛的禮物及在自由與喜樂中的歡慶,滿有勇氣。

「一個沒有喜樂的團體是個瀕臨消逝的團體。(……)一個充滿喜樂的團體,是一份真正由上而來給弟兄姊妹們的禮物。他們知道怎樣求得它和怎樣彼此接納,讓自己投入團體生活中,信賴聖神的行動」。[49]

在這些日子裡,當分崩離析在廣泛而無出路的個人主義前被視為合理,當薄弱的關係終止,且破壞人身的照顧時,我們被邀請去使團體的關係變得人性化,去鼓勵一種按照福音精神的心靈共融,因為「在所有屬於基督的人之間,存在著生命上的共融。它是出自信德的共融」,使「教會在她至奧妙的真理中,與天主共融,與天主親近,成為一個在聖神內與基督和天父的愛的共融、延展至兄弟姊妹之間的共融」。[50]

為教宗方濟各,手足之情的標記是溫柔,一份「聖體的溫柔」,因為「溫柔為我們是有益處的」。手足之情擁有「一種對人巨大的凝聚力。(……)手足之情既容納種種差異,它便是一份愛的經驗,跨越種種紛爭衝突」。[51]

 

以親近來陪伴

10. 我們被召叫從事一個走出自我的出谷之旅,踏上一條朝拜和服務的途徑。[52]「我們一定要穿越那道門,去尋找和接觸他人!要有勇氣面對這講求效率的文化、這個只懂得浪費的文化,逆流而上、以精誠團結和手足之情,接觸和歡迎每個人。凡此種種,都使我們的社會真正地成為有人情味的社會。你們要成為共融和相遇文化之僕!我願意你們幾乎要為此而著迷。要毫不傲慢自負的這麼做」。[53]

「要對抗的幽靈,就是修道生活在面對一個外在困難或複雜的世界時,它那種避世和安逸的形象。」[54]。教宗敦促我們要「離開安樂窩」[55],去過我們這時代的人的生活,將我們自己交付給天主和我們的近人。 

「喜樂出於與主無條件的相遇!(……)這與祂和與祂的召喚相遇之樂,不會令人自我封閉,卻會令人開放自己;這喜樂會引導我們在教會內服務。聖多瑪斯說:美善會自我擴散。喜樂也同樣會擴散。當回應天主的召叫、回應祂愛的擇選和在教會的服務中為福音作證時,不要害怕流露喜樂。喜樂,真正的喜樂是具感染性的;它會傳染……,它會策勵人向前走」[56]。

面對這種有感染性的喜樂、從容、有成果的生活,以及溫柔和愛的見證、謙卑的愛德和毫無傲慢的表現,很多人感到有需要「來看看」。[57]

很多次,教宗方濟各指出這吸引和感染他人之道,也就是教會成長之道、新福傳之道。「教會必須是具吸引力的,教會要喚醒世界!你們要成為不一樣的行為表現和生活的見證人!在這世界上,生活得不一樣是可能的。(……)我所期望的,就是你們有這樣的見證」。[58]

教宗把這項喚醒世界的任務委託給我們,敦促我們在《親近》和《相遇》這兩種源自福音的嶄新牧民範疇的啟迪下,按這個世代的男女的個別處境接觸他們。這兩種範疇是天主在歷史中啟示自己的途徑,直到天主聖子降生成人時達至高峰。

在通往厄瑪烏的路上,如同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那樣,我們每日迎接人們,在他們的憂喜中陪伴他們,給予他們「心靈溫暖」[59],體貼地照顧疲憊弱小者,好使我們的同行之旅在基督內獲得光照和意義。

我們的同行之旅「在邁向牧民的父性、牧民的母性中達到成熟。當一位司鐸不再是他團體的父親、當一個修女不再是她所服務的所有人的母親,這時他或她會感到難過。這就是問題。因此我吿訴你:在牧民生活中,悲傷的根源正在於欠缺了父性和母性,而它的源頭就是不如意的獻身生活。反之,獻身生活應引領我們邁向豐饒的生命」。[60]

 

愛的不斷渴求

11. 作為教會母性和親切待人的活生生的記號,我們到那些等待聖言安慰的人那裡,以母親般的愛意和父親般的精神俯就貧困弱小的人。

教宗邀請我們不要把愛心私有化,但要有尋覓者那份鍥而不捨的精神:「毫不厭倦地謀求他人的利益、所愛者的利益」。[61] 

身為現代人的意義的危機,以及西方社會及其制度的經濟與道德危機,並非我們身處其中的時代的短暫現象,卻概述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作為教會,我們現在蒙召外展,到達邊緣境界,地理上和市區的邊緣,以及人現實處境上的邊界,即是進入罪惡、痛苦、不公義和不幸的奧祕中。到靈魂的隱密處去,在那裡,每個人都經驗到生命的喜樂和折磨。[62]

「我們活在一個矛盾衝突的文化裡、一個分崩離折的文化、一個消耗浪費的文化(……)。發現一個流浪者因受凍而死並非新聞」。但是,貧窮為我們是歸於神學的範疇,「因為我們的主,天主之子,自我貶抑,讓自己成為窮人,與我們同行。(……)一個與貧窮人為伍的貧窮教會,以接觸基督的身體作起點。如果我們伸手觸摸基督的身體,我們會開始明白一點,明白這貧窮、主的貧窮,實際上是什麼一回事」[63]。在一個人的生命裡去體驗貧窮的真福,表示要成為一個標記,來彰顯那被基督解救並學了怎樣去愛的人,已經藉喜樂征服了孤獨和局限的痛楚。 

在他的亞西西牧民探訪中,教宗方濟各被問及教會應該擺脫什麼。他答覆說:「擺脫每一個不是為天主的行為、不屬於天主的行為;擺脫打開門戶的畏懼,不要再等,出去與一切人接觸,尤其與貧窮人中最貧窮者、有需要的人、被排拒的人。當然,不要在世界的沉淪中迷失,卻要有勇氣,即使在幽暗處,要顯示基督的光芒,在人們無法看見、會使人絆倒的地方,要顯示福音的光芒,擺脫那似乎給予安全感的架構。它們雖然有必要而且是重要,卻絶不應使天主──那在它們內的唯一真正力量──模糊不清。祂才是我們的力量!」[64]

這疾呼有如邀請我們「不要害怕那在我們內工作的聖神所帶來的新事物,不要害怕架構的更新;教會是自由的,聖神支持著她。耶穌在福音裡教導我們的就是這點:我們擁有所需的自由,在我們的生命和種種制度中,去經常發現福音的新頴性,去為這新穎性選擇新的皮囊」。[65]我們應邀成為富有膽識,站在前線的男女:「我們所有的不是一份『實驗室的信德』,而是『旅程的信德』,歷史的信德。天主啟示自己有如歷史,而並非一個抽象真理的闡述。 ...... 你不能把邊界帶回家,但你必須住在邊界,並且富有膽識。」[66]

除了貧窮這端真福的挑戰以外,教宗邀請我們造訪思想和文化的領域,促進交談,甚至在理智的層面上,以倫理和靈性準則,提供我們懷有希望的理由,查問我們自己什麼是美善的。信德永遠不會限制理性的空間,反而面向人和現實保持開放,以護守一個整全的視野,為免陷入把有位格的人貶為「物質的人」的危險。[67]

真實的文化常被召叫去服務處於不同境況下的人類,開創未探之路,打開門扉,容讓希望呈現生機,強化生命的意義和衞護公益。一個真正的文化進程「促進一個整合的人文主義,和人與人相遇及彼此建立關係的文化:這是基督徒促進公益、生活喜樂的方法。在這裡,信德與理性結合為一,宗教幅度與不同範疇的人類文化──藝術、科學、勞動、文學……,互相結合」[68]。真正的文化探索與走進歷史,並且開闢尋求天主面容的途徑。

那裡知識有進展,而又能把知識向外通傳,那裡就能營造人與人互相親近、相遇接觸和彼此交談的文化,藉此可以減低防衛,開放門戶和建築橋樑。[69]

 

為反省之用

12. 如同一個全球性網絡那樣,我們大家都彼此相連,沒有任何本地傳統能夠壟斷真理;科技影響每一個人,世界拋出連綿不斷的挑戰,挑戰福音和那些按福音來塑造自己生活的人。 

在這個歷史進程裡,教宗方濟各以他的抉擇和生活方式,正建立起天主和世界之間交談的一種活生生的詮釋學。由此,正當我們「受制於語言和環境」,我們能認識到一種植根於福音及人類末世觀的智慧風格。這風格對多元主義加以詮釋,著眼於平衡,並邀請我們去造就更大的革新的力量,使福音真理能更完善地傳揚開去。[70]意識到這些語言和人的境況上的種種限制,能使我們每個人「對軟弱的人,(……)成為軟弱的,(……)對一切人,(……)成為一切」。(格前9:22)

為投入我們的團體和世界上的屬靈事件,和聖神在每個人身上所造就的變動和恩寵,我們被邀請去推廣一種屬繁衍性而非純粹行政性的動力。我們被邀請去致力拆除死氣沉沉的樣版,去描述基督所刻劃的人性,因為言語或行為都無法把祂完全地啟示出來。

教宗方濟各邀請我們表現出智慧:既有彈性但亦表裡一致;具備獻身者那種按照福音精神來作出回應的能力、能按照福音精神來行事和作抉擇;不會在不同的生活環境、言語或人際關係中迷失自我,卻能保持對責任、對聯繫我們的網絡、對我們的有限性、對表述生命的無限方式,都有一份醒覺。一顆傳教的心,是一顆體味基督救恩的喜樂,並以與人分享這份喜樂為安慰:「[這顆心]領略,它對福音的瞭解和對聖神行徑的分辨要有所增長,因此它經常勉力向善,即使在這過程中,它的鞋履會被路上的汚泥弄髒。」[71]

讓我們歡迎教宗給我們的勉勵,常懷著關懷之心,以基督的眼光去看我們自己和這個世界。

 

教宗方濟各提出的問題

  • 我想給你們說一個字:「喜樂」。那裡有獻身者、修生、男女修會會士、青年,那裡就有喜樂,經常有喜樂!那是嶄新的喜樂,跟隨耶穌的喜樂。那是聖神賦予我們的喜樂,不是來自這世界的喜樂。但是,喜樂從那裡誕生呢?[72]
  • 往你的心底深處窺探,進入你內裡的心坎,問問自己:你有沒有一個渴望成就大事的心,或是有一個沉醉於世物的心?你的心仍然保存著那份因願意尋找而產生的不靜止的感覺,或是你已經讓這份感覺被世物所窒息,因僵化而蕩然無存?天主正等待著你、尋找你;你要怎樣回應祂?你有覺察自己靈魂的狀況嗎?或是你已經睡著了?你相信天主正等待著你,或是這真理不過是「說說」而已?[73]
  • 我們是這個暫時文化的犧牲品。我希望你們能仔細想想這一點:我如何變得自由,如何能擺脫這「暫時文化」而得到釋放?[74]
  • 這是所有成年人、培育者的首要責任:為最年輕者樹立一個表裡一致的榜樣。我們希望青年人表裡一致嗎?我們自己表裡一致嗎?如果我們並非如此,主將會對我們說他曾向天主子民提及法利塞人的那句話:「按他們所說的,而不是按他們所做的去做!」要表裡一致及真誠可靠![75]
  • 我們可能會問自己:我渴求天主,熱切去宣揚祂,好讓人認識祂嗎?或是我容許那驅使人做任何事,都只是為了自己的世俗精神來吸引自己?我們身為獻身者,有時會想到我們的個人利益、工作的果效、事業等。好吧,我們可以想到很多事物……。打個比方說,我有沒有在我的基督徒生活、司鐸生活、修會生活及團體生活中追求「安逸舒適」?或是我保存著那份對天主及對祂聖言的那份恆常的活力,使我能「踏出」自己之外,走向他人?[76]
  • 我們感受到愛的不斷渴求嗎?我們相信對天主和對人的愛嗎?或是我們對此已經毫不在意?這並非抽象意念,也不是純粹言詞,而是我們對所遇到的真實的兄弟,我們身邊的姊妹!我們會因他們的需要而動容,或是會封閉在自己之內,在我們「安逸」的團體內?[77]
  • 這是一條邁向聖德的美麗絶倫之途!不要說別人的壞話。「神父,但是這裡有問題呀……。」告訴長上,告訴主教,他們會糾正這些兄弟。不要告訴一個幫不上忙的人。手足之情是至關重要的!可否請你吿訴我,你會說你母親、父親、兄弟姊妹的壞話嗎?當然不會。所以,為什麼你在奉獻生活裡、在修道院內、在司鐸生活中會這樣做?請想一想這點……。手足之情!這是手足之愛![78]
  • 在十字架下,瑪利亞既憂苦而又醒寤地期待著一個遠遠勝過憂苦,且即將實現的奧蹟。好像一切都到了盡頭,每一個希望都可說已幻滅。這時,她也可以記起領報時她得到的許諾而說道:它們沒有實現,我受騙了。但她沒有這樣說。故此,因信而蒙祝福的她看到由她的信德中綻放出的一個嶄新未來,她懷著盼望守候屬於天主的明天。有時候我想:我們知道怎樣守候屬於天主的明天嗎?或是我們期望它今天就出現?為瑪利亞來說,屬於天主的明天是復活清晨的黎明,一周第一天的黎明。假如我們能夠這麼想是好的,就是在默觀中想到母子之間的擁抱。在那時刻,在耶穌墓前點燃著的孤燈是母親的盼望,是全人類的盼望。我問我自已,我亦問你:這盞燈在你的修院裡仍然點著嗎?在你的修院裡,你仍然守候著那屬於天主的明天嗎?[79] 
  • 愛的不斷渴求是走向他人的一份動力,毋須等待對方講出他的需要。愛的不斷渴求給我們帶來一份恩典,即牧民上的豐盛成果。我們每個人必須要問自己:我靈修的成效健康嗎?我的使徒工作有成果嗎?[80]
  • 一份真實的信德時常包含著一種深邃的盼望:去改變世界。這是我們必須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我們有遠大的視野及動力嗎?我們也有膽量嗎?我們夢想高飛嗎?熱忱把我們耗盡嗎(參閱詠68:10)?或是我們是平庸的,滿足於我們「閉門造車」的牧民計劃?[81]

 

萬福,喜樂之母

13. 歡欣吧,充滿恩寵者(路1:28)。「天使向瑪利亞的致候是一項給人進入喜樂的邀請、一項進入深度喜樂的邀請,一項宣布悲傷已終結的邀請……。這是一個標誌著福音喜訊開始的致候」。[82]

偕同瑪利亞,喜樂擴散開去。她腹中之子是喜樂之神、富感染力的天主,帶來迷人的喜悅。瑪利亞敞開心扉,奔赴依撒伯爾。

「為滿全她的渴望,為敏銳地履行自己的本份,並懷著喜悅體貼待人之情,她急速地趕往山區。如果不是走向山巔,她這位滿溢著天主者還應該如此親切地動身去那裡呢?」[83]

她急速出發(路1:39),給世界帶來喜樂的訊息,為所有人謀求她腹中那無法盛載的喜樂:耶穌、上主。急速,不僅是說瑪利亞走路的速度,而也是由於我們體會她的殷勤、她此行所展現的細心關懷、她的熱情。

看!上主的婢女(路1:38)。上主的婢女急速奔赴,成為所有人的婢女。

在瑪利亞之內,教會所有的人踏上共同之旅:懷著愛德走到最脆弱者那裡;懷著望德走到那些知道將有人陪同他們外展的人那裡;懷著信德與人分享特殊恩典。在瑪利亞之內,我們每個人都被聖神的風驅使,為履行我們的聖召而踏上旅程!

 

新福傳之星,

助我們作發光發熱的見證,

為合一、服務、熱情和

慷慨的信德、公義和

對窮人的愛,

好使福音的喜樂

得以傳播至世界的終極,

並常照明我們在世的邊緣者。。

 

生活福音之母,

上主的卑微子女的幸福活泉,

請為我們祈求。

阿們。阿肋路亞! [84]

 

羅馬,2014年2月2日

獻主節

 

部長   João Braz Card. de Aviz             祕書長José Rodríguez Carballo, O.F.M

狄阿維玆樞機主教                                                賈伯約總主教

 

 



[1] 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年11月24日),梵諦岡2013,1節。

[2] 史伯達羅(Antonio Spadaro)與教宗有關修道生活的談話《喚醒世界》,天主教文明(La Civiltà Cattolica) 165期 (2014/I),5節。

[3] 參閱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年11月24日),梵諦岡2013,47節。

[4] 教宗方濟各與亞西西翁布里省(Umbria)的青年會談,亞西西(佩魯賈Perugia),2013年10月4日。

[5]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宗座勸諭《獻身生活》(1996年3月25日),27節。

[6] 參閱有關聖女小德蘭的作品:嬰孩耶穌聖德蘭全集,梵諦岡 - 羅馬1997:手稿A, 76vº; B, 1rº; C, 3rº; 書信196。

[7]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年7月6日。

[8] 同上

[9] 教宗方濟各給修生及初學生感恩祭講道,羅馬,2013年7月7日。

[10]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年7月7日。

[11] 教宗方濟各在國際總會長聯會全體會議給參加者演講辭,羅馬2013年5月8日。

[12] 教宗方濟各在嘉爾默羅男隱修會總會議上給其總會長文告,羅馬2013年8月22日。

[13]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年7月6日。

[14] 同上

[15] 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年11月24日),梵諦岡2013,3節。

[16] 教宗方濟各在聖奧斯定修會大會開幕講道,羅馬2013年8月28日。

[17] 教宗方濟各在聖依納爵慶日感恩祭講道,羅馬2013年7月31日。

[18] 教宗方濟各宗座通諭《信德之光》(2013年11月24日),8節。

[19] 同上,9節。

[20] 教宗方濟各給要理講授員感恩祭講道,羅馬2013年9月29日。

[21] 教宗方濟各在國際總會長聯會全體會議演講辭,羅馬2013年5月8日。

[22] 教宗方濟各的三鐘經,羅馬2013年11月1日。

[23]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宗座勸諭《獻身生活》(1996年3月25日),22節。

[24] 教宗方濟各在第廿八屆世界青年日給主教、神父、修會會士及修生的感恩祭講道,里約熱內盧,2013年7月27日。

[25] 教宗方濟各給要理講授員國際代表大會參與者演講辭,羅馬2013年9月27日。

[26] 盎博羅削《依撒格和靈魂》75節。

[27] 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年11月24日),梵諦岡2013,265節。

[28] 同上。

[29] 教宗方濟各給要理講授員國際代表大會參與者演講辭,羅馬2013年9月27日。

[30] 教宗方濟各在聖依納爵慶日感恩祭講道,羅馬2013年7月31日。

[31] 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年11月24日),梵諦岡2013,266節。

[32] 教宗方濟各聖奧思定修會大會開幕講道,羅馬2013年8月28日。

[33] 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年11月24日),梵諦岡2013,8節。

[34] 同上,第1節。

[35] 教宗方濟各與樞機主教感恩祭講道,羅馬2013年3月14日。

[36]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感恩祭講道,羅馬,2013年7月7日。

 [37] 教宗方濟各給要理講授員國際代表大會參與者演講辭,羅馬2013年9月27日。

[38] 教宗方濟各城外聖保祿大殿感恩祭講道,羅馬2013年4月14日。

[39] 教宗方濟各給修生及初學生感恩祭講道,羅馬,2013年7月7日。

[40] 獻身生活會及使徒生活團部指引:《由基督那裡重新開始》- 在第三個千年對獻身生活的重新委身  (2002牢5月19日),25節。

[41] 教宗方濟各,在羅馬聖瑪爾大小堂的每日默想,羅馬,2013年12月16日。

[42] 教宗方濟各與亞西西司鐸、獻身生活者及教區議會成員面談,亞西西(佩魯賈Perugia),2013年10月4日。

[43]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年7月6日。

[44]教宗本篤十六世通諭《天主是愛》(2005年12月25日),17節

[45]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感恩祭講道,羅馬,2013年7月7日。

[46] 參閱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年7月6日。

[47]參閱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勸諭》(2013年11月24日),梵諦岡2013,47節。

[48] 教宗方濟各給亞西西隱修院修女講話,亞西西(佩魯賈Perugia),2013年10月4日。

[49] 獻身生活會及使徒生活團部指引《團體友愛生活》(1994年2月2日),28節

[50] 教宗方濟與信眾講話,羅馬,2013年10月30日。

[51] 史伯達羅(Antonio Spadaro)與教宗有關修道生活的談話《喚醒世界》,天主教文明(La Civiltà Cattolica) 165期 (2014/I),13節。

[52] 參閱教宗方濟各給國際總會長聯會全體會議參與者演講辭,羅馬2013年5月8日。

[53] 教宗方濟各在第廿八屆世界青年日給主教、神父、修會會士及修生的感恩祭講道,里約熱內盧,2013年7月27日。  

[54] 史伯達羅(Antonio Spadaro)與教宗有關修道生活的談話《喚醒世界》,天主教文明(La Civiltà Cattolica) 165期 (2014/I),10節。

[55] 參閱同上6節。

[56]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年7月6日。

[57] 參閱教宗方濟各在羅馬聖瑪爾大小堂的晨早默想,羅馬,2013年10月1日。

[58] 史伯達羅(Antonio Spadaro)與教宗有關修道生活的談話《喚醒世界》,天主教文明(La Civiltà Cattolica) 165期 (2014/I),5節。

[59] 參閱教宗方濟各與巴西主教面談,里約熱內盧,2013年7月27日。  

[60]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年7月6日。

[61] 教宗方濟各聖奧思定修會大會開幕講道,羅馬2013年8月28日。

[62] 參閱教宗方濟各五旬節前夕與運動、新團體、善會及在俗人士小組,羅馬2013年5月18日。

[63]同上。

[64] 教宗方濟各得亞西西明愛協助與亞西西窮人面談,亞西西(佩魯賈Perugia),2013年10月4日。

[65] 教宗方濟各在羅馬聖瑪爾大小堂的晨早默想,羅馬,2013年7月6日。

[66] 史伯達羅(Antonio Spadaro) 訪問教宗方濟各,天主教文明(La Civiltà Cattolica) 164期 (2013/III),474頁。

[67] 參閱教宗與世界文化界面談,卡利亞里(Caligari),2013年9月22日。

[68] 教宗方濟各與巴西領袖面談,里約熱內盧,2013年7月27日。  

[69] 參閱教宗方濟各給天主教文化作家協會演講辭,羅馬,2013年6月14日。

[70] 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年11月24日),梵諦岡2013,第45節。

[71] 同上。

[72]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年7月6日。

[73] 教宗方濟各聖奧思定修會大會開幕講道,羅馬2013年8月28日。

[74]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年7月6日。

[75] 同上。

[76] 教宗方濟各聖奧思定修會大會開幕講道,羅馬2013年8月28日。

[77] 同上。

[78]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年7月6日。

[79] 教宗方濟各與加莫多里薛Camaldolese 修女團體晚禱,羅馬,2013年11月21日。

[80] 教宗方濟各聖奧思定修會大會開幕講道,羅馬2013年8月28日。

[81] 教宗方濟各在耶穌小堂慶祝耶穌聖名感恩祭講道,羅馬,2014年1月3日。

[82] 教宗本篤十六世與信眾講話BENEDICT XVI,羅馬,2012年12月19日。

[83] 盎博羅削《路加福音釋義》,II 19。

[84] 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年11月24日),梵諦岡2013,第288節。

 

 

 

top